返回列表 发帖

美国教授的抱怨应该针对校方,而不是学生,尤其是中国学生太多了这种低级抱怨

nanxun_ 发表评论于 2018-12-30 04:47:17
这几十年,工资没怎么见涨,物价和学费飞涨,不收中国学生,这些自诩为文明精英的教授们,准备好了流落街头为低收入贫民窟的墨黑们开课么?
中国学生是学校招来的,美国教授是学校聘来的,教授的抱怨应该针对校方,而不是学生,尤其是中国学生太多了这种低级抱怨。
另外,这教授说的好像校方以各种AA借口招收的学生的水平有多高似的,俺就不相信他们比中国小留做的更好。对于绝大多数小留来收,如果老师要求严格,他们就会老老实实地花时间学。关键是美国教授们怕要求太高,那些AA进来的过不了关,但又心气不平觉得中国学生沾了光。也不想想自己的工资还是人家的学费来的呢。
jessy2018 发表评论于 2018-12-30 01:02:54
开分校, UC 北京, UC 孟买
jessy2018 发表评论于 2018-12-30 00:59:50
建议美国大学到海外开分校,当地学生上分校,不要来美国。
Astolfo 发表评论于 2018-12-29 22:37:13

主要是一接触除了书本啥都不懂, 跟木头似的。 有的成绩都是强化出来的, PACKAGE是中介包装出来的。
也就随便聊聊 发表评论于 2018-12-29 22:09:11
怪不得最近几年本州学生进UC越来越难了,原来有许多名额让国际学生给占去了。即使按外州学生付费标准来支付的学费,也是低于学校运营的成本的,不足的部分还是要由加州的居民通过税收来支付。应该要求国际学生支付高于外州学生的学费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相当长久 发表评论于 2018-12-29 21:36:41
一↖句话,美国穷疯了。既然是提供服务的,那就老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真想发言 发表评论于 2018-12-29 21:30:37
应该是印度学生太多吧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加州大学教授抱怨:中国学生真的太多了(组图)
文章来源: 留学爆米花 于 2018-12-29 14:10:07 -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,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!
(被阅读 85671 次)




去年,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艺术系教授Kip Fulbeck以客座讲师的身份上课,他发现有许多同学上课睡觉、玩手机以及示意去洗手间却再也没回来,也注意到似乎犯这些错误的学生大都是中国留学生。

于是,当他今年秋季学期开学,用英文和中文双语的课堂规则PPT作为开场:

Turn your phones off.

Go to the bathroom now.

立即关闭手机。

现在就去洗手间。



PPT打开后,有的学生倒抽了一口气,有的学生耸耸肩不在意,有些学生拍下了PPT,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出去。

很快就有中国学生团体提出这是种族歧视,并发起了请愿,要求给出官方解释,一时喧哗一片。

随后,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副校长David Marshall表示,学校已了解情况,并要求双方都坐下来讨论此事,最后由教授在课堂上就此事道歉,并发布声明,才算告一段落。



接受《洛杉矶时报》采访时,Kip Fulbeck把事件责任归咎于校方,学校没有为中国学生做好国际生辅导工作:“既然他们被录取了,我们就有义务教育好他们。既然学校收取了费用,那就尽到责任。”

在过去十年里,加州大学国际生数量增加了两倍多,而中国留学生则增长了八倍多。留学生所支付的高昂学费帮助加州大学抵消了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资金大幅削减。

仅2017年,UCSB就招收了2173名中国学生,是最大国际生比例。



除了Kip Fulbeck,也有其他老师表示:大学根本没有为迅速增长的中国学生潮做好充分准备。近年来他们一直敦促校方严格筛选国际生的语言技能,并且为国际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辅导、生活帮助,同时指导国际生了解大学相关规范,包括学术诚信、尊重课堂等。

相同的问题,一位纽约大学的中国史教授也曾提出过。当时,她在《华尔街日报》中“毫不留情”地指出:

中国学生对她上课构成负担,因为她不得不为了他们调整上课形式。许多中国学生“极度准备不足”,“他们几乎不知道对一段文本进行分析是什么意思。对于他们,做到分析性思考和写作(analytical thinking & writing)非常困难。”



中国学生真的成为美国大学课堂上的“负担”了吗?

这样的言论在“人文学科”的课堂上体现的尤为明显。

在这位教授“中国历史”的美国老师看来,中国学生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不足之处:

第一,中国学生在批判性阅读和“分析”能力上的确有所欠缺。

例如:面对两三份来自不同视角或立场的有关同一个事件或主题的材料,中国学生在分析时往往是:选择一种跟他们的理解更相投,让他们看起来更舒服的解读。

这不仅反映了人文学科思维方式和技能上的短板,还体现出某种“国家主义倾向”——“有时中国学生相信他们应该选择一种对中国最有利的解读,然后忽略材料的其他部分。”

正是中国学生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培养出的应试能力,使得他们希望回避美国博雅教育所要求的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,使得他们去选择自以为对授课内容已经有所了解、有一定基础的课程,因为他们觉得在这些课程上,凭借自己的“应试”策略,更容易取得好成绩。

于是他们将自己从小到大所记忆的能够应对中国历史考试的内容,搬用到美国的中国历史课上,以为这就够了。但这些为学生往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的课程的目的,显然不是为了确认中国学生以为他们所掌握的、从以前受到的教育中得到的对中国的既定看法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