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
[推荐]
念住呼吸
[打印本页]
作者:
恐慌小猪
时间:
2010-7-18 10:57
标题:
念住呼吸
念住呼吸
KEEPING THE BREATH IN MIND
泰文原著:尊者阿迦李达摩达罗
Phra Ajaan Lee Dhammadharo
(1953-1960年间的讲述)
英文翻译:谭尼沙罗比丘
Thanissaro Bhikkhu (Geoffrey De Graff)
(1989年10月译于泰国)
中文翻译:曾银湖(2000年5月译于台湾)
目录
序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8
中译前言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11
禅思之始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11
第一个方法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13
第二个方法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15
禅那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20
开示(1)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22
开示(2)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23
序
这本书是练习集中心意的一个引导。它们有二部份:第一部份几乎都是专门在处理心意,但是,因为心意的安宁,若干程度地依赖于身体,所以我又增加了第二部份,显示如何运用身体来饶益心意。
就我自己的修习所观察的结论,只有一条简短、容易、有效又愉快,而且几乎没什么会让你误入歧途的道路——那就是念住呼吸(安那般那念),也就是佛陀本身用以证得大果的道路。我希望你不要因为犹疑不定而自己把事情弄得太困难了,这里抓一些,那里捞一点;相反的,你应该热诚地将你的心意安置于接触你自己的呼吸之上,就呼吸所及的去跟随它。从那儿,你将会进入解脱内明的阶段,导向心意本身,最后,将自行证知正觉——佛陀。那也就是你将证得明确可靠的果证之时。换句话说,如果你让呼吸随顺它的本性,也让心意随顺它的的本性,毫无疑问的,你修习的结果将能尽如你所希望的。
一般而言,心意的本性,如果未经训练就绪,总是陷于主观的偏见之中,痛若而恶劣。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个规则——一个法——用以训练我们自己,如果我们希望得到安稳的幸福。如果我们的心意没有一个内在的规则,没有一个中心可以安住,我们就会像无家可归的人。无家可归的人备极艰辛,太阳、风雨和尘土一定会让他们经常脏兮兮的,因为他们没什么可以遮蔽的。练习集中心意就是为你自己建造一个家;剎那定就像一间茅篷;近行定就像一间瓦屋;安止定就像一间用砖砌成的房屋。一旦你有了家,你就有一个安全的地方来保管你的家当,你不用忍受看守它们的辛劳。一个没有地方可以保管家当的人,必须餐风露宿,日晒雨淋,以看管那些家当。即使如此,他的家当也未必就真的安全了。
不集中的心意也是如此,它跑到别处去搜寻好处,让它的意念徘徊在各种念头和偏见之中。即使这些意念是好的,仍不能说我们是安全的,我们就像一个拥有许多珠宝的妇女,如果她戴着珠宝到处乱逛,她是一点也不安全,她的财富可能是她的致命伤。同样地,如果我们的心意未经禅思训练以获得内在的安宁,即使是已经经过开发的戒德,也会轻易地退堕,因为它们尚未稳固地贮藏在心中。训练心意达到宁静安详,就像把你的家当保存在保险箱里。
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未能从自己的善行中获得任何好处的道理,我们让心意陷于各种偏见的摆荡之中,这些偏见就是我们的敌人,因为它们有许多机会,让我们已经具备的戒德凋萎。心意就像盛开的花朵,如果强风和昆虫骚扰花朵,它可能就没有机会结果。这里的花朵是指宁静的道心,而果实是指快乐的道果。如果我们心意的安宁和快乐是持续的,我们就有机会证得众所希望的最终利益。
最终的利益就像树木的心材,其它的利益则像枝叶、嫩芽。如果我们未曾训练自己的心意,我们所能遇到的就只是表面的利益而已。但是,如果我们的心意是清净而善良的,外在的一切事物也会跟着变成美好的结果,就像我们的手,如果清洁的话,就不会弄脏它所碰触的东西;如果肮脏的话,即使最干净的衣服也会弄脏。同样的,如果心意被污染的话,每一件事都会被弄脏。即使是我们所做的善行也会被弄脏,因为世间最高的能力——生起一切善、恶、苦、乐的唯一能力——就是心意,心意就像上帝,善、恶、苦、乐全都从心意而来,我们甚至可以称呼心意为世间的创造者,因为世间的和平和永续的安宁都有赖于心意。如果世界会被毁灭,那将会是心意所使然,所以我们必须训练这世间最重要的部份,成为世间财富和安宁的中心基础。
集中心意就是聚集心意潜力的方法,当这些潜力以正确的比率聚集时,它们将赋予你所需要的力量去摧毁敌人——你所有的烦恼和无明。你具备了训练所生的辨识智,善于抉择世间和法义的善恶。你的辨识智就像火药,如果放得太久没有装入子弹里——也就是集中的心意——它就会潮湿腐朽,或者,如果你粗心大意而让贪、瞋、痴的火焰笼罩着你,火焰就会在你的手上燃烧。所以不要拖延,把你的火药装入子弹里,那么不管什么时候,你的敌人——烦恼发动攻击,你都能够将他击倒。
任何训练心意集中的人都会得到庇护。集中的心意就像堡垒,辨识智就像武器。修习心意集中就是保护你于堡垒之中,这是很重要而且值得的事。
戒德,道的第一部份;辨识智是最后一部份,都不是特别地困难,但是要让心意集中,也就是中间的部份,就需要一些努力,因为那是强迫心意定型的一件工作。无可否认的,集中心意就像在河中打桥桩,是件困难的事。但是,一旦心意坚固地就位,在开发戒德和辨识智时它就会很管用。戒德就像在此岸这边打桩,辨识智就像在彼岸那边打桩。但是,如果中间的桥桩——集中的心意——没有坚固地定位,你怎能跨越痛苦的洪流?
只有一个方法,我们能够妥当地达到佛法僧的品德,那就是透过心意开发的修习(禅思)。当我们开发心意使其集中、平静时,辨识智就会生起,这里的辨识智并不是指一般的辨识智,而是指唯一直接从心意产生的内明。例如:记起宿生的能力,知道众生死于此生于彼的能力,和清除心意烦恼的渗漏。这三种直觉的形式——心意之眼——对于在心意领域上训练自己的人们,将会生起。但是如果我们徘徊流连,想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中搜寻知识的话,那就像我们要跟六师外道学习一样;恰如佛陀,当他(成道前)跟六师外道学习时,是无法获得正觉的。于是他转变注意力到自己的心意上,并离开(他们)去独自修习念住呼吸,做为他的第一步,一路下去直到最终目标。只要你仍在从六根之中搜寻知识,你就是在跟六师外道学习,但是当你的注意力专注于呼吸——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——一直到心意安顿下来而且集中了,你就会有机会遇到真实的事情——佛陀,正觉。
有些人认为他们不必修习集中心意,只要在辨识智上用功,也能透过辨识智而达到慧解脱。这当然不是真的,无论是慧解脱或心解脱(经由心意的平静而解脱)都是筑基于心意的集中,它们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。像是走路,一般而言,一个人是不会只用单脚走路的,至于那只脚踩得重些,那纯属个人的习惯和特征罢了。
慧解脱是由思惟世间的各种事物和层面开始,直到心意慢慢地平息,一旦它静止了,直觉地就产生内明(毘婆舍那)——以四圣谛为观点的清净而真实的了解。在心解脱里则没有许多的思惟,心意只是单纯地被导向安静,直到它到达安止定的阶段。那里直觉的内明就会生起,让它可以看到事物的本然之相,这就是心解脱,先得心定,后得辨识智。
一个博学多闻的人,精通文字义理,能够清楚而正确地诠释正法律,但是他并未为心意开发一个内在的中心,就像一个飞行员,能够清晰地看到云层和星光,却不知道(降落的)跑道在那里。他正面临大麻烦,如果他飞高一点,就会跑出大气层,他只能不断地盘旋,直到油料耗尽而坠毁在荒野里。
有些人,即使是高学历,他们的行为并不比野蛮人来得好,因为他们已经被捧上云端。有些人,对自己所学、所知、所想觉得高高在上,不屑修习集中心意,因为他们觉得那些都比不上他们,因此他们认为自己当可直趋慧解脱。事实上,他们正趋向灾难,就像迷失跑道的飞行员。
修习集中心意就是为你自己建筑一条跑道,然后,当辨识智来临时,你就能安全地到达解脱。
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开发正道所有的三个部份——戒、定、慧——如果我们想要修习完整的法门。否则,我们怎能说自己知道四圣谛呢?因为正道,之所以被认证是为圣道,必须是由戒、定、慧所组成,如果我们不以自己的内在来开发它,我们怎么会知道它?如果我们不知道,我们怎能放下?
一般言之,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收获而不喜欢耕耘,我们只希望功德和清净,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完成基础工作,我们还是会继续一无所有,就像喜欢金钱却不爱工作的人一样,他们怎能成为善良、可靠的公民?当他们感受到贫困时,就转而作奸犯科。同样的,我们志在教义上的成果却不喜欢下功夫,我们还是会继续一无所有。只要我们的心意是贫穷的,我们必然就会去寻求其它境界里的好处——贪欲、利得、名位、乐趣和赞美,即使我们明知这些都是世间的种种诱惑。这是因为我们并未真正知晓,也就是说我们所做所为并不真诚。
正道永远是真实的--戒是真实的,定是真实的,慧是真实的,解脱是真实的。但是如果我们不真实,我们就见不到任何真实的东西。在修习戒、定、慧里,如果我们不真实,结局就是伪造和仿冒而已。当我们使用伪造和仿冒的东西时,我们就会惹来麻烦,所以我们的心意必须真实,当我们的心意真实时,我们就会尝到法味,超越世间所有的滋味。
因此,我汇集了下列两部份作为念住呼吸的指引。祝安详。
长老阿迦李达摩达罗
巴洛尼瓦寺•曼谷1953
中译前言
根据英译者的叙述,尊者阿迦李达摩达罗(1906-1961)是泰国近代最著名的禅师之一,他喜欢隐居在森林里修习禅思,因此他的教导系来自个人实际的修行经验,当然也与佛教的法义相关。
尊者的教导平易近人,善用种种比喻,让人心领神会。译者拜读尊者的教导之后,才知道原来呼吸的滋味也可以是如此地美妙。虽然尊者早已入灭多年,但他慈悲的教导,必将继续饶益着禅修者。
祝福所有阅读此书的人们都能够不懈怠地训练自己,逐步地走入安详宁静的禅定世界里。
请尊重法义,勿以任何商品交易的方式来流通此书。
曾银湖
2000/5/11于埔里迎福门
禅思之始
现在我来解说如何进行修习集中心意。在开始之前,跪下来,双手合十举在前额之上虔诚地敬礼三宝,口诵如下:
敬礼世尊(顶礼)
敬礼正法(顶礼)
敬礼声闻僧伽(顶礼)
然后以身、口、意来表达你对佛陀的敬意:
敬礼世尊、阿罗汉、等正觉,
敬礼世尊、阿罗汉、等正觉,
敬礼世尊、阿罗汉、等正觉。
并皈依三宝:我皈依佛,我皈依法,我皈依僧。
第二遍我皈依佛,第二遍我皈依法,第二遍我皈依僧。
第三遍我皈依佛,第三遍我皈依法,第三遍我皈依僧。
接着下定决心,我皈依佛陀——纯净者,完全解脱烦恼者;我皈依他的法——戒律、修习和果证;我皈依僧伽——四双(八士)的圣弟子,从现在一直到我命终。
我尽形寿皈依佛陀,
我尽形寿皈依正法,
我尽形寿皈依僧伽。
接着作意(明确地)说明自己持守5戒、8戒、10戒或227戒——依据你平常所能持守的戒律项目而定,用单一的誓词来表达:
我持守五戒。(三遍,此为持守五戒者)
我持守八戒。(三遍,此为持守八戒者)
我持守十戒。(三遍,此为持守十戒者)
尊者,我是清净的;佛法僧忆持,我是清净的。(三遍,此为持守227戒者)
现在,你已经宣说自己对佛、法、僧三宝的纯净意念、言语和行为,顶礼三次,坐下,双手合十放在胸前,稳定你的思绪,开发四梵住:慈、悲、喜、舍,没有例外地散布这些心意给一切众生,就叫做无量梵住之心。对那些有着困扰记忆的人们,有简短的巴利用语如下:
Metta(慈爱,愿你自己和一切众生都幸福)
Karuna(悲悯你自己和别人)
Mudita(随喜,欣悦你自己和别人的善行)
Upekkha(泰然舍弃那些应当放下的事物)
第一个方法
单盘半莲花坐,右腿在左腿上,手掌向上交迭于大腿之间,右手在左手之上,保持身体正直,心意就绪,合掌于胸前致敬,忆念佛法僧的功德:「佛陀是我皈依处,正法是我皈依处,僧伽是我皈依处。」
然后心里默念佛陀、佛陀,达摩、达摩,僧伽、僧伽。双手放回腿上,并在心里默念「佛陀」三次。
然后忆念呼吸,成双地计数呼吸,首先吸气时忆念「佛」,呼气时忆念「陀」,十次。然后再开始,吸气时忆念「佛」,呼气时忆念「陀」,七次。然后再开始,呼吸一次,忆念佛陀一次,共五次。然后再开始,呼吸一次,忆念佛陀一次,共三次。依此三次法忆念呼吸。
现在你可以停止计数呼吸了,只要吸气时忆念「佛」,呼气时忆念「陀」,让呼吸轻松而自然,保持心意完全静止,专注于呼吸在鼻孔的出入。当呼出时,不要让心意随之而出去;当吸入时,不要让心意随之而进入。让你的觉知开阔而宽广,不要太过逼迫心意。放松,就像你呼出于开阔的空中。保持心意静止,就像海边的柱子,当水涨时柱子不随之而涨,当水退时柱子不随之沈没。
当你已经达到这个静止的程度时,你就可以停止忆念佛陀了,只要觉知呼吸的感受就好了。
然后慢慢地把你的注意力带进来,专注于呼吸的各层面,可以产生各种直觉能力的重要层面: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,知道人、畜死后转生处,以及各种元素或潜力的相关知识,能够运用于身体上的。
这些元素是来自于呼吸的据点。第一个据点,集中心意在鼻尖,然后慢慢移动到前额中央,就是第二个据点,保持你的觉知宽广,让心意在前额休息一会儿,然后再把它带回到鼻尖。继续在鼻子和前额之间来回移动,就像一个人上、下爬山一样,七次,然后让它安顿在额头,不要让它再回到鼻子上。
从这儿,让它移动到第三个据然,头顶的正中央,并让它在那儿安顿一会儿,保持你的觉知宽广,吸入呼吸到达那一点,让它瞬间遍布整个头颅。然后让心意回到前额的中央,在前额和头顶之间来回移动七次,最后让它停留在头顶上。
接着把它带到第四个据点,脑中央。让它停留一会儿,然后再带它回到头顶,在这两点之间持续来回移动,最后让它安顿于脑中央,保持你的觉知宽广,让脑部微细的呼吸遍及身体的下方。
当你到达这点时,你可能会发现呼吸开始产生各种禅相,例如看到或觉得热冷,头部的刺痛感,你可能会看到一团苍白、模糊的蒸气,或是你自己的头颅。即使如此,也不要让你自己受到任何禅相的影响,如果你不想要让禅相出现,就做深呼吸,直入心里,它就会立即消失。
当你看到禅相已经出现时,仔细地将你的觉知专注于其上,但是每次只能专注于一个禅相,选择一个最舒适的就好。一旦你已经掌握住它,就扩充它,让它跟头部一样大。明亮白色的禅相对于身心是有益的,它是清净的呼吸,可以清洁体内的血液,降低或消除疼痛的感觉。
当你有了这个大如头部的白光时,把它带到第五个据点,胸部的中央,一旦它稳固地安顿了,就让它遍满胸部,让这呼吸尽可能地深白、明亮,然后让呼吸和光明都遍及全身,出于每一毛孔,直到身体的不同部位自行显相为止。如果你不要显相,做二、三次深呼吸,它们就消失了。保持你的觉知静止而开阔,不要让它拴住或被任何禅相影响了,它的发生当可转为呼吸的光明。小心守护心意,保持一心,让它作意于单一的专注,微细的呼吸,让这微细的呼吸充满全身。
当你已经到达这点时,知识就会渐渐地开始展开,身体将会轻安,就像绒毛。心意将会得到苏息——柔顺、稳固、自足,那将是一种非常殊胜的感受,身体快乐而心理安宁。
如果你想要获得知识和善巧,就修习这个步骤,直到你熟练于进入,离开和停留在本处为止。当你已经精通于它们时,你就能生起呼吸的禅相——明亮的白球或光团——随时应你所需。当你需要知识时,只要让心意静止并放下所有的主观偏见,只留下光明,忆念一遍或二遍任何你想要知道的事情,内在的或外在的,关于自己的或别人的,知识就会生起,或者心灵图相就会出现。若要完全精通,你必须,如果可能的话,直接地向修习并善于此道的人学习,因为这类知识只能从集中心意的修习产生。
从集中心意产生的知识可分成两类;世间和超越世间的。在世间的知识,你执着于自己的知识而看到一面,然而所显现生起的知识则是另一面。你的知识和你的神通力所给你的知识,是真假混淆在一起所组成的,但是这里的「真」只是就心理形成的层次上而言,而任何事情的形成都有着变迁,不稳定和无常的本性。
所以当你想要前往超越世间的层次时,汇集所有你知道、看到的事情成为单一的一点——心意专精于一(一心)——看到它们都有着相同的本性,把你所有的知识和觉知,汇集到同一点,直到你能清楚地看到真相:这一切事物的本性都只是生起和消逝而已。不要执着地认为你所知道的事情,也就是你的成见乃是你的,不要执着地认为从你内在所产生的知识乃是你自己的,让这些事情听其自然而去。如果你执着于自己的成见,你正是执着于痛苦。如果你执着于自己的知识,它就会变成痛苦的原由。
所以,心意集中而静止理当生起知识,这知识即是正道,一切你所经历的事都是在让你了解苦。不要让心意被知识绑住了,不要让它被显现于你的成见绑住了,让它听其自然而去。让心意安宁,不绑住心意,或臆测它是如此那样的。只要你臆测自己,你就正受着无明之苦,当你真的知道了,超越就会从你的内在生起——最高的利益,人类最殊胜的幸福。
摘录基本的修习步骤如下:
1.消除心意里一切不良的成见。
2.让心意安住于善良的信念中。
3.汇集所有善良的信念,合而为一——禅思专注(禅那)的一心。
4.思惟这一个信念,直到你见到它是如何地无常、苦、无我——空虚。
5.让一切好的和坏的成见顺其自然,因为好的和坏的住在一块,(无常的)本性是一样的。让心意随顺它的本性,让觉知随顺其本性。觉知不生起,也不消逝,这是念住法——安详的实质。它知道善良,但觉知不是善良,善良也不是觉知;它知道邪恶,但觉知不是邪恶,邪恶也不是觉知。换言之,觉知是不执着于知识或已知的事物。它的本性是真正地自然——完美无瑕而清净的,就像荷叶上的水珠仔,因此称之为不形成的属性,真正的元素。
当你能够追随这五个步骤时,你将会发现奇迹出现在你的心里。修习宁静和内明禅思的成果,已经说过,分为二类:世间的可以提供自己身体的安宁和世人的安宁;超越世间的,提供自己心意的安宁,带来平静、清凉、神采奕奕的幸福,一路通向解脱涅盘——免于生老病死。这是就呼吸禅思的主要原则做简要的解说。如果你有任何问题,或是在应用这些原则于修习时,遇到任何困难,而你也希望直接地向教授此法的人学习的话,我将会尽最大的能力来帮助你,好让我们都能达到佛教的安详与宁静。
大部份的人们都会觉得下一章的第二个方法,比上述的第一个方法容易而且轻松。
第二个方法
有七个步骤:
步骤1
开始作三或七个长呼吸,入息时忆念「佛」,出息时忆念「陀」,保持禅思与呼吸的节奏一样长。
步骤2
清楚地觉知每一入、出息。
步骤3
当入、出息时观察呼吸,注意呼吸是否舒适,宽阔或狭窄,窒碍或流畅,快速或缓慢,温暖或清凉。如果呼吸不觉得舒适,就变换呼吸的方式直到舒适为止。例如长入息和长出息不舒适的话,就尝试短入息和短出息。一旦发现你的呼吸觉得很舒适,就将这舒适的呼吸感受分布到身体的各部位。开始将这呼吸的感受引入头颅内,并让它一路沿着脊椎流布下去。接着,如果你是男性的话,让它流下右腿到你的脚底,通往趾尖而后出去,进入空气中。再度将这呼吸的感受引入头颅内,并让它沿着脊椎流布下去,流下左腿一直到你的趾尖而出去,入于空气中。(如果妳是女性,那就由左边开始,因为男性和女性的神经系统是不同的)。接着让这呼吸的感受从头颅向下流入两肩,经过你的手肘和腕部,到达你的指尖而后出去,进入空气中。让呼吸在喉咙的地方,向下流布到前身的中枢神经,经过肺和肝,一路下到膀胱和尿道。把呼吸引入胸部的正中央,让它一路下到你的肠道。让所有这些呼吸的感受散布,好让它们联结起来一起畅流,你将会感受到一种大有增进的安宁感。
步骤4
学习四种调整呼吸的方法
a.长入息和长出息
b.短入息和短出息
c短入息和长出息
d长入息和短出息?帠拑徆A的方式呼吸,或者,更好的是,学习舒适地以四种方式呼吸,因为你的生理机能和你的呼吸一直变化着。
步骤5
熟悉心意的据点或焦点——呼吸栖息的地方——并集中觉知在你认为最舒适的地方。有些据点如下:
a.鼻尖
b.头部的中间
c.上颚
d.喉咙
e.胸(肋骨尖端)
f.腹部(或上面的某一点)
如果你经常头痛或有神经上的毛病,就不要专注于喉咙上方的部位,同时不要强迫呼吸或让它陷入失神(无知觉)状态。自然流畅地呼吸,让心意与呼吸安闲恬适,但不要让它溜掉了。
步骤6
扩展你的觉知——对觉受的认知——遍及全身。
步骤7
结合全身的呼吸感受,让它们一块儿舒适地畅流。尽可能地保持宽广的觉知,一旦你完全地觉知了呼吸的各层面,你就已经认识了身体的内在,你也将会了解其它各方面。呼吸的本质有许多层面:呼吸的感受流入神经,流散在神经周遭,从神经遍及每一空隙,有益的和有害的呼吸感受,随其本质而混合在一起。
摘要:
(a)为了改善已经存在你身体各部位的能量,以便你能够与疾病和痛苦等相抗衡。
(b)为了澄清已经存在内心的知见,以便能够成为一个善巧的基础去解脱和净化心意,你心里必须永远记住这七个步骤,因为它们绝对是各层次呼吸禅思的基础。当你已经精通于此道时,你就会开辟出一条主要的道路来,至于路边小径——呼吸禅思的突发事件——它们虽然多彩多姿,但并不重要。如果你坚持这七个步骤并尽力去修习,你将会完全安然无恙。
一旦你已经学会让呼吸就绪,那就像是你已经把屋内的每一个人都安置妥当。呼吸禅思的偶发事件就像屋外的人们一样,也就是客人,一旦你屋内的人们都循规蹈举,你的客人也必须一致看齐。
这里的客人就是幻相和游荡的呼吸,他们在你调适呼吸的领域内将会经过:从呼吸生起各种幻相并会出现形像——亮光、人物、动物、你自己,别人;或声音——人声,有些是你认识的,有些则否。有时幻相会以气味出现——芬芳的,或如尸体般的恶臭。有时入息会让你觉得遍满全身,使你没有饥渴的感觉。有时呼吸会在身上传递暖、热、冷或刺痛的感觉。有时它会引起一些你从未发生过的事情,瞬间泉涌于心。
所有这些事情都归类为客人,在你去接待客人之前,你必须把你的呼吸和心意安排就绪,让它们安稳。接待这些客人,你首先必须要在你的控制之下来带领他们。如果你不能控制他们,就不要跟他们打交道,他们可能会引导你走入歧途。但是,如果你有操控他们的能力,他们未来将可为你所用。
操控他们的能力,意即透过思想的力量,以意愿来改变他们(亦即似相)——让他们变小,变大,送到远方去,带到近处来,让他们出现或消失,送他们出去,带他们进来,那时你才能运用他们来训练心意。
一旦你已经调伏了这些幻相,它们就会促使感官的能力提升;不必睁开眼就看得到的能力;听到或闻到远处声音或香气的能力;品尝存在空气中各种元素的能力,且能应用于身体上来克服饥饿和渴爱的感觉;用意愿来生起特定感觉的能力——当你想要感觉凉爽的时候就感到凉爽;要热即热;要暖即暖;要体力即强壮——因为世间各种有益于身体上的元素都会来到并出现在你的身上。
心意一样地也会提升,将会有能力去开发直观(神通):回忆前生的能力,知道众生死后再生于何处的能力,消除心意中渗漏烦恼的能力。如果你够机警的话,就可以接待这些客人,并安排他们在家里工作。
这些是呼吸禅思的若干偶发事件,修习时如果你遇到它们,就彻底地检查它们,不要因它们出现而高兴,也不要不高兴而想要否定它们的出现。保持心意平正、中立,要缜密周详,仔细地思考所出现的一切,看看它是否可信,否则它可能会引导你做出错误的假设。善和恶,是和非,高和低,都取决于你的心意是敏锐或迟钝,还有你是否够机智。如果你冥顽不灵,即使高的也会变成低的,善的也会变成恶的。
一旦你认识了呼吸的各方面和它的偶发事件,你就能获得四圣谛的知识。此外,当身体生起痛楚的时候,还可以消除身体上的疼痛。念住是药物中活跃的成份,呼吸则是溶剂。念住可以清洁和净化呼吸,纯净的呼吸可以清洁全身的血液,而当血液被清理干净时,就会消除许多身体上的疾病和疼痛。例如,你被神经失调所苦,它们会完全消失,进而你将能够强化身体,让你觉得有很大的健康和福利的感受。
当身体觉得安适的时候,心意就能安顿下来并得到歇息,一旦心意得以歇息,你就会得到力量,有能力解除静坐禅思时所有的苦受,所以你就能够持续静坐几个小时。当身体免于疼痛,心意就免除了障碍,身体和心意都很强壮,这就叫做定力。
当你的定力如此强壮时,它就能够生起辨识力;有能力去知见苦、集、灭、道,在呼吸中一切都了了分明。我们可以这么解释:吸入和呼出是苦——吸入,生起的痛苦;呼出,消失的痛苦;当呼吸出入时未予觉察,就不知道呼吸的特性乃是痛苦的原因。吸入时了了分明,呼出时了了分明,清清楚楚地知道它的特性?]就是保持你的知见与呼吸的真相一致——就是正见,正道的一部份。知道那些呼吸的方式是不舒服的,知道如何去改变呼吸;知道「那个呼吸的方式是不舒服的,我必须要这样呼吸才会感到安适」这就是正志(正确的心态)。思考并正确地评估所有呼吸状态的心理因素,就是正语。知道各种改善呼吸的方式,例如:长入息和长出息,短入息和短出息,短入息和长出息,长入息和短出息,直到你找到最舒适的呼吸方式,这就是正业。知道怎样运用呼吸去净化血液,怎样让这净化的血液来滋养心肌,怎样调整呼吸好让它来安乐身体并安定心意,怎样呼吸好让你身心充沛而苏爽,这就是正命。试着去调整呼吸直到它使身心安宁为止,只要是尚未完全安适,就持续尝试着,这就是正勤。始终注意着呼吸的出入,知道各种呼吸的状态——气流上呼吸,气流下呼吸,胃的呼吸,肠的呼吸,流经肌肉而从每一毛孔出去的呼吸,持续追踪每一呼吸出入的这些情况,这就是正念。一颗只专注于呼吸,不攀缘任何其它事物来加以干扰的心意,直到呼吸微细,生起稳固的定境,然后是解脱的内明,这就是正定。
忆念呼吸被称为Vitakka(觉、寻),引导思想的意思。调整呼吸并让它流布,称为Vicara(观、伺),评量的意思。当一切呼吸自在地流遍身体,你觉得身心充沛而苏爽,这就是piti,喜。当身心都得到休息,你就会觉得安详和宁静,这就是Sukha,乐。一旦你觉得乐,心意就一定会牢牢地抓紧,全神贯注专一,不再飘荡于其它任何事物之上,这就是ekaggatarammana,专精于一。这就是初禅正定的五个要素(中译注:五禅支)。
当内心具足并精通这一切正道的戒、定、慧时,你就得到了深入一切呼吸状态的内明,知道「这样呼吸生起良好的心理状态,那样呼吸生起不良的心理状态。」你就不会被各种呼吸的状态所追逼——那些形成身体、言语、心意的因素,不论是善的或是恶的,你都让它们顺其本性而去,这就是痛苦的解除。
另外,也可用较简要的方法来阐示四圣谛如下:吸入和呼出是苦圣谛。不了了分明于吸入,不了了分明于呼出,这就是苦集一无明,愚痴。很清楚地透视呼吸的一切形态,你就能够不执着的放下它们,这就是苦灭。持续地念住呼吸的各种形态就是苦灭道迹圣谛。
当你能做到这样,就可以说你是正确地遵循着呼吸禅思之道。你的意识不是无明的,你具有清楚地了知四圣谛的善巧,你能证得解脱。解脱就是心意不执着于低级的因和低级的果——那也就是苦和苦集;也不执着于高级的因和高级的果——苦灭和苦灭道迹。那是一种不执着于所知事物的心意,当你能够脱离这些事物,你就已经精通于解脱的善巧了——也就是说,当你知道何者形成开始,何者形成结束,何者介于两者之间,让它们顺其本然,正如偈语所说:一切法(现象)无我。
执着于我们所缘知的事物——四大元素,五蕴,感官和它们的对象——称之为感官的执着,当我们这样执着的时候,我们一定会被形成此身、语、意的因素所愚弄,这一切都从无明生起。
佛陀在因和果上都是完全的专家,既不执着于低级的因和果,也不执着于高级的因和果。他是超越因果的,苦乐都在他的受用之下,但他却都不执着于它们,他完全地知道善和恶,完全地了知我和无我,但却不执着于任何事情,【他深谙可作为果证因缘的对象(业处)——也一样地任其受用:】(【】内英译漏字,系由中译者推测而译之)他知道如何显现「不知」或「知」,如何在他的布教工作中运用「不知」和「知」。至于痛苦的解除,也在他的受用之下,但并不执着于它,因此我们真的可以说他是完全的贯通。
在佛陀能够如是放下这些事情之前,他首先要全力用功来增长它们,然后才能放下它们。他从富足放下,不像一般人「放下」是出于贫穷的无奈,即使他放下这些事物,它们仍在他的受用之下,他从未摒除在他成就正觉之前所努力的戒、定、慧。他持续运用戒、定、慧的各方面,一直到他般涅盘,即使在他将要涅盘的时刻,仍然全力运用禅定——也就是说,他的般涅盘是发生在有色禅那和无色禅那的定境之间。
所以我们不应该放弃戒、定、慧。有些人不想遵守戒律,因为他们担心被束缚住了。有些人不想修习禅定,因为他们担心变成白痴或疯子。事实的真相是,通常我们就已经是既痴又狂了,而修习心意的专注,正是用来终结我们的无知和疯狂。一旦我们适当地训练自己,我们就会长养纯净的智慧,就像一颗雕琢的宝石,自然能够发出光芒,这才是名符其实的真智慧。它个别地为我们生起,称之为:即身观察,缘自觉知。
我们大都误解了智慧的本质,我们把虚伪的智慧,混合着种种观念,并用它来掩饰真正的事物,就像一个人把玻璃涂上水银,好让他能够看到自己和别人的映像,认为他已经找到一个观察真理的巧妙方法。实际上,他不过像是一只猴子在照镜子:一只变成二只,持续玩着映像的把戏,直到水银被磨掉为止。那时就变得垂头丧气,不知道映像最初是从什么地方来的。所以当我们获得虚伪的智慧时,不经意地,用推想和臆测来调和我们认为已经理解的事物;当面临死亡的时候,我们就得朝着悲哀走去了。
自然智慧的决定性因素唯有来自心意的训练,就像钻石闪闪发光——不论在黑暗或光亮的地方都光辉灿烂,而镜子只适用于明亮的地方,如果把它拿到黑暗的地方,你就完全看不到影像了。但是一颗经过雕琢的宝石,闪烁着自己的光辉,到那里都是灿烂的,这就是佛陀的教导。世界上没有封闭或隐密而智慧不能洞悉的地方,这智慧的宝石让我们能够摧毁渴爱、执着和无明的意识,而达到最卓越的成就---解脱---从痛苦、死亡和覆灭中解脱——自然地存活于不死的真实中。
一般来说,我们似乎只对智慧和解脱感兴趣;立刻,我们就想从苦、无常和无我的教导开始——如此一来,我们就会到不了任何地方。在佛陀教导「世事无常」之前,他曾经(试着)去了解它们所谓的「常」;在教导「世事皆苦」之前,他曾经(试着)去转变「痛苦」成为「快乐」;而在他教导『世事无我』之前,他曾经(试着)去转变「无我」成为「我」;因此才能够看到什么才是恒久而真实的,以及隐藏在无常、苦、无我之内的虚假(中译注:常、乐、我)。他汇集这一切的特性为一,他汇集一切的无常、苦、无我成为一件相同的事---世间诸行---全世界到处都是一样的;至于常、乐、我则是另一类。依法而行,然后他放下两者,不执着于常或无常,苦或安乐,我或无我,因此我们才能说他已证得解脱,纯净和自在,因为他一点也不需要执取诸行——不论是世间或法义。
这是佛陀修习的特性,至于我们自己的修习,大部份的行为都好像胸有成竹一般,好像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成功了。换句话说,我们只想要放下并且达到安详、解脱,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打好足够昀基础,我们的「放下」一定会成为「欠缺」;我们的「安详」一定会成为「支离破碎」的,我们的解脱也一定是错误的。我们这些真诚地求好而只想要求善的人,应该问自己,是否已经打好适当的基础了?如果我们没有为解脱和放下打好适当的基础,我们如何能够自在呢?
佛陀的教导,戒德可以克服普通的烦恼,也就是由言语和行为所造成的错误;禅定可以克服中度的烦恼,诸如贪欲、瞋恚、昏沈、悼举、犹疑;而智慧则可克服微细的烦恼,诸如渴爱、执着和无明。虽然有些人的智慧很敏锐,他能够清楚地解释教义的微妙之处,似乎却无法摆脱戒德所能克服的普通烦恼,这显示他们的戒德、禅定和智慧一定有某些缺陷。他们的戒德很可能都是表面的,他们的禅定是有瑕疪的,他们的智慧则是粉饰的光滑——就像玻璃涂上水银(的镜子)——因此他们无法达成目标,他们的行为正如古谚所说的:「刀不入鞘」,也就是光说不练,有口无心;又如「巢外下蛋」,一味向外寻求好,却不训练心意的专注;又如「沙上筑基」,试着寻找不具体的保障。这一切一定会带来失望,这样的人们仍未找到值得皈依之处。
所以我们必须打好基础,安排良好的修行因缘次第,因为我们所期望的一切果证,都从因缘而涌现。
奋起吧!训练你自己的心意!
开始评量你自己,
吸入、呼出。
禅那
现在我们要以禅那的标题来摘录呼吸禅思的方法。
禅那意即当我们处理呼吸时,专注或集中焦点于一个单一的对象或事物。
1.初禅有五个要素(五禅支):
觉想(觉、寻)---忆念呼吸,直到你能清楚地觉察它而不再散乱。
一心(专精于一)---心念呼吸,不让它游荡到别的对象去,注意你的念头,让它们只处理呼吸,使呼吸达到舒适之境。
评量(观、伺)——知道怎样让这舒适的呼吸觉受遍布全身,并与体内其它的呼吸觉受协调一致。一旦身体被呼吸所安抚,痛苦的感觉将趋于平静,身体将充满好的呼吸能量(心意专注于有关呼吸的问题)。
为了初禅的生起,这三项特质必须在同一个呼吸之流上一起具备。这呼吸之流,于是能够一路带着你到达第四禅。觉想(忆念)、一心和评量是因缘,当因缘完全成熟时,结果将会显现:
欢喜——一种难以抑制的,身心洋溢和心旷神怡的感觉,超然物外,直趋心意。
安乐——从身体的平静和镇定所生起的肉体上的舒适;从心意的自得其乐、宁静、安详和泰然所生起的心理上的满足。
喜和乐是结果,初禅的五个要素因此只分为两种,因缘和结果。
当喜和乐愈强,呼吸就愈微妙;你专注的时间愈长,结果就愈强壮有力,这使你不再注意觉想和评量这些清明的初基,而完全地依靠着一个单独的因素——一心,你进入了第二禅(道心)。
2.第二禅有三个因素:欢喜、安乐和一心(道心)。这指的就是曾经体验过来自初禅结果的心意状态。一旦你已经进入第二禅,欢喜和安乐就愈强壮,因为它们依靠在一个单一的因缘——一心之上。从此由它来照料功课,专注于呼吸,好让它愈来愈微细,保持稳定和静止,身心都有着安乐和舒泰的觉受,心意比以前更稳定和热心。当你继续专注着,欢喜和安乐就愈强壮,而且开始膨胀和收缩。继续专注于呼吸,推动心意深入一个更微妙的境界,以摆脱欢喜和安乐的活动,而你就进入了第三禅。
3.第三禅有二个因素:安乐和一心。身体是安静、不动和寂静的,没有痛苦的感觉生起来打扰它;心意是寂静和静止的,呼吸是微细、流畅和宽广的。一种白如棉花(原棉)似的闪烁之光遍及全身,静止了所有身心不适的感觉。不管其它的,持续只照料着宽广、微细的呼吸。心意是自在的,没有过去或未来的思虑打扰它,心意由它自己支撑着。四大性质——地、水、火、风——和谐地遍布全身,你几乎可以说它们是纯粹地遍布全身,因为呼吸有力量控制和善加照料其它的(四大)性质,让它们和谐一致。念住伴随着一心,如是运作着,呼吸充满身体,念住遍及全身。
继续专注,心意是光明而强壮的,身体则是轻安的,安乐的感觉静止了。你对身体的觉受是稳定和均匀的,你的觉识里没有任何间隙,所以你能放下安乐的觉受,安乐的显现静止了,因为四(大)性质是平衡而不再活动。一心、因缘,有力量更深沈地专注,带着你进入第四禅。
4.第四禅有二个因素:舍(泰然舍弃)和一心,或念住。在第四禅里的舍和一心是强而有力地专注着——坚固、安稳而明确,呼吸的元素是绝对的静止,不起任何涟漪和间隙。心意,中立而静止,放下所有过去和未来的主观偏见。呼吸,成为当下,是静止的,就像不起任何波澜或风浪的海洋或天空。你可以知道远方的景相和声音,因为呼吸是均匀而不起微波的,因此作用犹如银幕一般,对于投射于上面的任何东西,都会给予清楚的反射。知见从心意生起,你知道,但保持中立和静止;过去、现在和未来全都是中立而静止的,这是真正的一心,专注于呼吸的安宁和静止。身体里所有的呼吸部份都连结着,所以你可以透过每一个毛孔来呼吸,你不必透过鼻孔呼吸。因身体里的呼吸,吸入、呼出和其它方面都形成了一个单独而统一的整体。呼吸能量的各方面都是均匀而充满的,四(大)性质都有着相同的特征,心意是完全地静止。
专注是强壮的;透着泛红的光辉。
当知这就是大念处。
心意放射着光辉而明亮——
如日之光,
不为烟云或薄雾所遮蔽,
用它的光线照亮着地球。
心意向十方放射着光辉,呼吸是明亮的,心意则是光辉灿烂的,因为专注于念住。
专注是强壮的;透着泛红的光辉。
心意具有能力和权威,所有的四念处聚合成一个,再也没有「这是身体…这是感受…这是心意…这是心法」的分别,它们不再是四个,这就是所谓的「大念处」,因为四个念处中再也没有一个是可以分开的。
心意是稳固地贯注着
集中而真实
此乃专注的力量所致
念住和自我意识合而为一:这就是所谓一道(ekayana-magga)的意思——(四大)性质和(四)念处之间的和诣,四合一,产生了伟大的能量和警醒,净化的内在之火能够完全地排除所有隐藏着的黑暗。
当你愈强烈地专注于心意的光明,从放下一切主观偏见所产生的力量,就能够让心意所向无敌。你就像一个爬到山顶上的人,有权利观察各个方位。心意的住处——呼吸,支持着心意的解脱——是在一个增上的境界里。因此,心意能够以法义的观点,清楚地看到所有事物的形成(诸行),也就是元素、蕴、根。就像一个人拿着相机到飞机上去,他可以实地拍摄下面的每一件东西,所以一个到达这个境界(世间解)的人,可以如实地看到这个世间和法义。
此外,在心意的领域里也出现另一种觉知,叫做解脱的内明(解脱知见)或是解脱的善巧。元素或(四大)性质获得潜力,心意则得活泼的能力。当你需要世间或法义知识的时候,深沈而有力地贯注心意于呼吸,就在心意的专注力量触及纯粹元素的当下,直觉的知识就会从那个元素中泉源而出。就像唱机上的唱针,当它触及唱片的当下,就会产生各种声音。一旦你的念住专注于一个纯粹的对象上,然后如果你想要形象,形象就会出现;如果想要声音,声音就会出现;不论是近或远,不论是世间或法义,不论是关于自己或别人,现在或未来,任何你想知道的。当你专注下去,想到你想要知道的,它就会出现,这就是内明之智——直觉的敏锐性,能够知道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一个很重要的意识层次,只有你自己才能知道的(中译注:即身观察缘自觉知)。元素群就像收音机的电波穿越空中,如果你的心意和念住是强壮的,你的技巧已经高度开发了,你就可以运用那些元素来跟整个世间接触,好让那些知识能够从你的内在生起。
当你已经精通第四禅时,它就能够作为八种善巧的基础:
1.毘婆舍那智——清明、直觉的内明,在心里或身体的现相生起、停留和消失时,得以深入其中。这是一种特别的内明,只能从心意的训练而来,它能以两个方式发生:
(a)对于事件未经思考而知道
(b)对于事件加以思考而知道——但并不是像一般知识那样,要经过长久的深思之后才知道。瞬间的思考,立刻就明白,像是一团棉花浸泡着汽油,当你点着火柴靠近它,立刻就着火了。这里的直觉和内明就是这么快速,它和一般的辨识智(分别智)有所不同。
2意成神变:运用心意去影响事物的能力
3.神通变化:展现超能力,例如:创造特定的形象,让特定的群众都能看见。
4.天耳:听到远处声音的能力。
5.他心智:知道别人心意的层次?蔗帤c,高或低——的能力。
6.宿命智:记忆宿生的能力。(如果你证得这个善巧,你就不会再怀疑,到底死亡之后是灭绝还是再生。)
7.天眼:看到粗陋和微妙形象的能力,不论远和近。
8漏尽智:减少和消除内心烦恼渗漏(中译注:诸漏)的能力。
这八种善巧唯独从心意的专注而来,因此写下这个浓缩的纲要,基于心意持续念住呼吸的技术来达到禅定和禅那。如果你热爱这些事情所产生的好处,你就必须转移你的注意力去训练你自己的心意。
开示(1)
1956/7/30
如果,当你在静坐而尚未能观察到呼吸时,告诉你自己:「现在我正在吸入…现在我正在呼出。」换言之,在这个阶段里,你是在做呼吸的人,你不是让呼吸自然地在进出着。如果你在每一次呼吸时,心里都能记住这个,不久你就可以抓得住呼吸了。
在保持你身体里面的觉知时,不要试着去禁锢它,也就是不要强迫心意进入一个恍惚失神的状态。不要试着去强迫呼吸,或呼吸得让你觉得不舒服或受到限制的程度。你必需让心意自在,单纯地看着它,确认它从思虑中摆脱出来。如果你试着强迫呼吸并钉住心意,你的身体将会感到束缚,而你在工作上也不会觉得安适,你将开始这里酸那里痛,你的腿也会麻痹。所以让心意自然而然,注意看着,确认它没有随着外在的思想而溜掉就好了。
当我们防止心意随着念头溜掉,或念头溜进心意时,就像关好门窗,防止猫、狗和盗贼溜进我们的房子一样。这就是说,我们关闭感官的根门,不去注意从眼睛闯进来的景相,从耳朵跑进来的声音,从鼻子跑进来的香气,从舌头跑进来的味道,从身体跑进来的碰触,还有从心意跑进来的主观偏见。必需砍断所有的主观偏见和念头——不管是好的或坏的,旧的或新的——从这些根门进来的。
像砍断念头之事,并非要我们停止想念,它只是意指着把我们的想念带进来,善用它,作为观察评量的禅思题目。如果让我们的心意以这种方式来下工夫,那对我们自己或我们的心意就不会有任何伤害。实际上,我们的心意倾向于随时都在工作着,但这工作所牵涉的,通常都是许多无谓的庸人自扰,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可言。所以我们必需为它找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来做,一些不会伤害它的事,一些真正值得做的事,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修习呼吸禅思——专注于呼吸,专注于心意,放下你所有其它的工作,只热心于此修习而无旁骛,这就是你修习禅思时所需要的心态。
从我们过去或未来的念头所产生的障碍,就像长在我们田园里的杂草,它偷走了土地里所有的养份,因此我们的稻子就没有任何指望了,而且又把田地弄得乱七八糟。它们除了做为牛和其它动物过客的饲料之外,一点用处也没有。如果你让田园像这样充满着杂草,你的稻子就无法长大。同样的,如果你不清除心意中主观的念头,就不能让你的心里清净。念头,只是愚人的食物,他们认为它们是美味的,但圣者们都不吃它们。
五种障碍——感官的欲望,敌对的恶意,昏沈懈怠,(亢奋)不安和(沮丧)焦虑,以及犹疑不决——就像各种不同的杂草。亢奋不安和沮丧焦虑可能是最毐的,因为它让我们同时散乱、不定和忧虑。这种杂草有着棘刺和尖叶,如果你跑进去了,你将会以遍体鳞伤收场。所以,如果你遇到它们就摧毁它,丝毫也不要让它长在你的田里。
呼吸禅思——稳定地在心里念住呼吸——就是佛陀所教导的,消灭这些障碍的最佳方法。我们使用忆念(觉想)去专注于呼吸,并经由评量加以调整;忆念就像犁,评量就像耙;如果我们持续犁耙田园,杂草就没有机会生长,而我们的稻子一定会欣欣向荣又生出果实来。
这里的田园是指我们的身体,如果我们在呼吸里放进了许多忆念和评量,身体的四大性质就会平衡而安详,身体将会健康而强壮,心意则会轻松而开阔,无所障碍。
当你把田园像这样地清理和整平,你的稻子一定是欣欣向荣的,就在你把心意带入呼吸时,你就会感到一种欢喜和复苏的感受。四种成就的基础(中译注:四如意足)---?修行的满意(欲如意足),修行的精进(进如意足),修行的热心(念如意足),修行的明辨(慧如意足),将会一步一步地开发。这四项品德就像健康滋补品的成份,任何人吃了这个补品就会长寿。如果你想死就不必吃,但如果你不想死,你就要多吃;你吃得愈多,你心里的疾病就愈快消失。
开示(2)
1956/8/17
当你静坐禅思时,即使你没有得到任何直觉的内明,请相信你至少知道了不少。当呼吸进入时,你知道了;当它出去时,你知道了;当它是长呼吸时,你知道了;当它是短呼吸时,你知道了;不论它是愉快或不愉快的,你知道了。如果你能知道这么多,你就做得很好了。至于各种思想和念头跑进心里时,就排除它们,不论它们是好的还是坏的,不论它们是在想念过去或是未来,不要让它们干扰你正在进行的,不要追逐着要理出头绪来。当这种思想闯入时,就让它过去,保持你的觉知,安于现在。
当我们说心意来去时,并不是心意真地走了,只是念头走了。念头就像心意的影子,如果心意是静止的,它的影子怎么会动呢?身体的动作才会引起影子的移动,而当影子移动时,你又如何抓得住它?影子是难以捉摸的,难以抖落的,难以安静的。觉知构成现在,那才是真正的心意。追逐念头的觉知只是一个影子,真正的觉知——知道——留在本位,它并未站立、行走、来或去。因此心意——觉知并没有任何来去或进退,它是安静而镇定的。当心意本身正常、均衡、不散乱时,也就是当它没有任何影子时,我们可以安详地休息。但是,如果心意不稳定、不确定时,它就会波动。念头生起又闪逝,而我们追逐它们,希望把它们拉回来。追逐它们就是我们弄错的地方,这就是我们所要改正的,告诉你自己:「心意没有什么错的,只要警觉影子就好。」
你不能改善你的影子,好比说你的影子是黑的,你可以用肥皂搓洗到死,它还是黑的,因为它并没有实质。你的念头也是一样,你无法理出一个头绪来的,因为它们只是影像,欺骗你罢了!
佛陀如是教导,任何人如果不认识自我、身体、心意和它的影子,就会感受无明——黑暗、愚痴无知之苦;任何人如果认为心意就是自我,自我就是心意,心意就是它的念头;像这样把一切都混淆了,就是迷失了,就像一个人迷失在丛林里。迷失在丛林里会带来无数的艰辛,要耽心野兽,要寻找食物和睡处的问题,不管你看到那条路,都走不出去。但是,如果我们迷失在世间,那比起迷失在丛林里又要更糟糕好几倍了,因为我们无法分辨日夜,我们没有机会去找到任何光亮,我们的心意因为有着无明而黑暗。
训练心意静止的用意是要简化事情,当事情被简化时,我们就可以看得见了,心意就能安顿下来休息了。而当心意得以休息时,它就渐渐地变得明亮了,内在和它本身都是如此,知识于是就生起来了。但是,如果我们把事情弄得很复杂,如果我们让心意混淆着景象、声音、香气、味道、碰触和意念,那就是黑暗,知识就没有机会生起。
当直觉的知识生起时,如果你知道如何去运用它,它就可以导向解脱的内明。但如果你让自己被过去或未来的知识带着走,你就无法超越世间的层次。换言之,如果你在身体的事物上涉入太深,却没有得到相关于心意工作上的知识,它就会带给你心灵上的不成熟。
举例来说,有一个景象生起而你起了执着,你得到了过去生的知识却很激动。以前你从未知道的事,现在你可以知道了;以前你从未见过的事,现在你看到了;它们会让你过度地高兴或难过,为什么?因为你把它们都看得太严重了。你可能看见自己是个王公贤达的辉煌景象,甚至是个伟大的帝王,富有而有影响力。如果你让自己觉得高兴,那就是放纵于欲乐,你已经偏离了中道。或者你可能看到自己是你所不想要的,一只猪或狗,一只鸟或老鼠,跛脚或残癈。如果你自己难过,那就是放纵于自苦。再度,你又偏离了中道。有些人真的就让他们自己被拖着走,一旦他们开始看见异象,就开始认为自己是特殊的,比别人来得高明。他们让自己变得骄傲而自负,正道已经消失了,却连自己都不知道。如果你不谨慎,在这儿,世俗的知识就会引导着你。
但是如果你的心中记住一个原则,你就可以留在正道上了。不论出现什么,好的或坏的,真的或假的,不要让你自己觉得高兴,不要让你自己难过。保持心意的平衡和中性,辨识智(分别智)就会生起,你将会看到那个景象或朕兆展示出苦圣谛?肭_(生),凋谢(老),消失(死)。
如果你执着于自己的直觉,你就是在自找麻烦。证实为虚妄的知识会伤害你,证实为真实的知识真的也会伤害你。如果你所知道的是真的,然后你跑去告诉别人,正是自夸。如果它转变成虚妄的,就会逆火反烧你自己。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真正知道的人会说,知识是痛若的本质,它会伤害你。知识是知见洪流的一部份,我们必须跨越它,如果你执着于学问,你就走错了。如果你知道了,就是知道而已,当下就放下它,你不必激动或高兴,你也不用去告诉别人。
到过国外留学的人们,当他们回到稻田里时,不会向家乡的人们诉说他们所学的。他们一样地,闲话家常,他们不提所学,因为(1)没有人会了解,(2)没有什么作用。即使对于能够了解他们的人,也不会展现所学。当你修习禅思时也应该如此,不管你知道多少,都要像是毫无所悉一样。如果你向别人夸耀,那就很糟糕,如果别人不相信你,那就更糟了!
所以不论你知道了什么,单纯地知道,然后就放下它,不要设定「我知道了」。当你能做到这样,你的心意就能达到超越,不再执着。
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它的道理,即使没有道理的事情也自有其道理——也就是说,它们的道理就是虚妄,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要放下真、假的道理。一旦我们知道了真理又能放下它,我们就能自得其乐,我们不会匮乏,因为真理——法——仍旧与我们同在,我们不会两手空空。那就像有很多钱,我们会把它堆放在家里,而不会随身拖曳着它。我们可能袋子里没有半毛钱,但是我们并非穷人。
真正知道的人们也是一样,即使他们放下知识,它们还是在那儿,这就是圣者的心意之所以不会飘荡的道理。他们放下事情,但不是用浪费或不负责任的方式,他们像富人那样地放下,即使放下了,他们还是得到成堆的财富。
至于放下事情有如贫民那样的人,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值得的,什么是不值得的,所以他们通通放下,通通丢掉。当他们这么做时,他们只是在趋向苦难而已,例如:他们可能认为一切都不真实——五蕴不真实,身体不真实,苦、集、灭、道不真实,解脱不真实。他们一点也不用脑筋,他们懒得去做任何事情,所以他们放下一切事情,把它通通丢掉。这就是所谓像贫民一样地放下,就像许多摩登圣人一样,当他们死后再来时,还是再度穷困潦倒。
至于佛陀,他放下的只是身心所呈现的真假现象,但他并未抛弃他的身心,因此结果是富裕的,有充足的财富来传承给他世世代代的弟子们,因此他世世代代的弟子们从不必耽忧会有所匮乏。
因此我们必须视佛陀为典范,如果我们认为五蕴是没有价值的,无常、苦、无我的,由于轻忽而放下它们,我们一定会以匮乏收场。就像一个愚人,他很厌恶身上脓肿的疼痛,因此就不去碰它,随它去也不照料它,这一来,疼痛是没办法痊愈的。然而聪明的人,他们知道怎样清洗伤痛,敷药并缠上绷带,因此,最后一定会康复的。
同样的,当人们只看到五蕴的缺点,却没有看到它们好的一面,未将它们作任何有价值的运用就放下它们时,是不会产生任何好处的。但是,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去看到五蕴,除了坏处之外,也有它们好的一面,然后善用它们于禅思,来获得身体和心理现象的辨识(分别)智,我们将会很富有。一旦我们有了真理——法——做为我们的财富,那么有钱、没钱,我们都不会痛苦,因为我们的心意将会超越一切。
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(http://store.yayabay.com/forum/)
Powered by Discuz! 7.2